- 何季民;袁梅;刘丁菱;田维林;陈恋;曹鸿飞;
为探究酸化作用下煤体微观结构的改变及其对煤吸附特性的影响机理,对氢氟酸处理前后的煤样开展了低温氮气吸附试验、红外光谱试验、等温吸附试验。深入分析了酸液对煤体孔隙结构及分子结构的影响,并探究了酸化作用下煤体吸附特性的演变机制。结果表明:酸处理后,煤样的平均孔径、总孔体积增大,而比表面积降低,酸液对煤体具有扩孔增容的作用;酸化作用可以改变煤体的微观分子结构,酸化后煤样的苯环结构逐渐向多取代苯环发展,较长的脂肪链及结构较弱的氢键结构被破坏,同时含氧官能团的相对含量大幅增加;等温吸附试验中,酸化后煤样对甲烷的极限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分别下降14.02%和23.58%;吸附势理论表明酸化后煤样对甲烷吸附能力降低,甲烷的吸附空间减少。
2025年06期 v.56;No.61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4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朱熹;白云;陈聪;曾平昌;钟先才;曹塘根;王登科;卫彦昭;张小东;
瓦斯钻孔抽采是瓦斯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有效提高钻孔封孔效果,对钻孔注浆压力对封孔效果的影响展开研究。利用自制的注浆系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开展了不同注浆压力下注浆试样的渗透率测定试验和电镜扫描试验;根据SEM试验结果,分析其内部浆料颗粒间的排列紧密程度和交界面的胶结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注浆压力的增高,注浆钻孔试样渗透率降幅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质量增幅逐渐增大并趋于相同,最优注浆压力为1.2 MPa;注浆材料试样渗透率降幅和质量增幅呈负指数型增大;注浆压力越大,浆料颗粒间的排列情况越紧密,出现孔隙的概率越小。
2025年06期 v.56;No.612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源芝;王毅;张晶;
地面采动L型水平井是实现煤矿工作面回采上隅角瓦斯治理的有效技术手段。目前,地面采动L型水平井施工过程中存在成井困难、抽采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为了提高工作面上隅角和回风瓦斯的治理效果,以淮北矿区杨柳煤矿1076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手段揭示了杨柳矿开采覆岩破坏规律,确定了“两带”发育高度,优化了地面采动L型水平井的布设位置,并从水平井井身结构优化设计、三段式水平段轨迹优化布设、长水平段井眼轨迹精确控制、采动地层井眼强化和旋转下筛管与双层管洗井完井等方面,提出了地面采动L型水平井高效钻完井关键技术。结果表明:杨柳矿采场覆岩垮落带最大发育高度约为13 m,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约为40 m,地面采动L型水平井垂向上应布置在距离煤层22~31 m顶板位置,平面上布设于“O”形圈距离回风巷一侧11.8~47.7 m,有利于瓦斯抽采;大位移采动井最大位垂比达到2.50,目的层段钻遇率达95%,水平井钻进效率较常规工艺提升20%以上;在1076工作面回采期间,单井卸压瓦斯抽采纯量最高达9.33 m~3/min,累计瓦斯抽采量达到106万m~3,地面井瓦斯抽采率达81%,回采期间回风瓦斯体积分数低于0.3%,保障了工作面安全回采。
2025年06期 v.56;No.612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牛凡凡;苏二磊;魏佳琪;朱新宇;
为了分析超临界CO_2对构造煤孔隙结构及解吸特性的影响,采用高温高压地质环境模拟系统对原生煤和构造煤进行超临界CO_2处理;随后采用压汞法和煤样解吸试验系统,对孔隙结构和解吸特性进行量化表征。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处理后,煤样的总孔容呈现增大趋势,且超临界CO_2对于构造煤的扩孔效应更加明显;由于超临界CO_2的萃取和溶蚀效应,处理后构造煤各孔径段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其中小孔和大孔变化最为明显;处理后构造煤的滞后环增加量显著高于原生煤,说明处理后构造煤的孔隙网络更加发达、连通性更好;当平衡压力为0.74MPa和3.00 MPa时,超临界CO_2处理后构造煤的解吸量增加幅度均显著高于原生煤,这是超临界CO_2处理后构造煤的总孔容增加所导致的。
2025年06期 v.56;No.612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孙珍平;
深部煤体在瓦斯抽采过程中受到高地应力的长期影响。为探究长期应力作用下煤体的渗透特性与演化规律,建立了长期应力作用下考虑蠕变与基质-裂隙相互作用的煤体渗透率模型。通过定义内膨胀系数,反映气体吸附引起的基质膨胀变形对总体积和裂隙体积变化的贡献,并将其引入经典应力-应变本构方程中,利用基于分数阶导数瞬态脉冲法的实验数据估算了渗透率,验证了渗透率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应力作用引起的蠕变的第1阶段和第2阶段过程中,渗透率逐渐降低,这与蠕变过程中初始裂隙和孔隙逐渐被压实的物理过程相一致;与现有的各种经典模型相比,本文的渗透率模型在描述渗透率演化趋势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性能;通过参数分析可知,在恒定有效体积应变条件下,较小的内膨胀系数使有效体积应变在渗透率演化中起主导作用,而较大的内膨胀系数则导致吸附膨胀应变增量在深部煤层渗透率演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2025年06期 v.56;No.612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阳;李远芳;施展;朱逸凡;
近年来,我国浅部煤炭资源枯竭,煤矿开采深度和强度逐渐增加,瓦斯涌出量急剧增加,煤岩复合灾害频繁发生,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风险。为了深入了解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形成机制,以含瓦斯煤岩组合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工况下煤岩组合体失稳致灾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事故发生时,抛撒煤粉主要集中在中、远部区域,其抛掷距离最高可达17 m;1~#~3~#试验的煤岩组合体在不同瓦斯压力下,灾害相对强度从12.61%增加到20.53%,增加了7.92%,灾害类型从复合灾害变成煤与瓦斯突出;其他条件一致时,瓦斯压力和顶板强度越小,煤体强度和地应力越大,煤岩组合体发生复合动力灾害的概率则越大。
2025年06期 v.56;No.612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龙钰;陈筠;高为;邬忠虎;
为了研究中阶煤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通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试验定性和定量分析了盘关向斜8口参数井中不同煤层的15个中阶煤煤样的孔隙结构特征;基于分形理论量化了不同孔径段孔隙分形特征,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镜质组反射率和煤的无机质组成、孔隙结构参数、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盘关向斜龙潭组中阶煤微观孔隙主要有5种类型,压汞曲线孔隙形态分为3种类型;渗流分形维数均小于扩散分形维数,综合分形维数主要反映了扩散孔的复杂性;渗流分形维数与镜质组反射率、灰分、矿物质量分数、孔隙率、平均孔径、总孔容、渗透率呈负相关关系,与水分呈正相关关系;扩散分形维数与灰分、矿物质量分数、孔隙率、平均孔径、总孔容呈负相关关系,与镜质组反射率、水分、总孔比表面积呈正相关关系。
2025年06期 v.56;No.612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0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普;房新亮;郭志企;郭怀广;温蓬;
为了研究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地应力、瓦斯压力、动力扰动对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微裂纹、应力变化、突出速度、突出距离的影响,以颗粒法为基础建立数值模型,模拟煤与瓦斯突出过程。首先对模型施加不同的竖向和水平应力,模拟初始瓦斯压力为1.0 MPa时,煤与瓦斯突出的速度、突出距离、裂纹扩展等特征;然后在竖向应力和水平应力为12 MPa和9.6 MPa的状态下,设置0.25、0.5、1.0、2.0 MPa 4个瓦斯压力梯度,研究瓦斯压力对煤与瓦斯突出过程的影响;最后对前2种模拟环境下未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3组边界条件施加动力荷载,探究动力扰动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表明:应力主要为煤与瓦斯突出提供动力,加速煤体的破坏,应力越大煤体颗粒突出的速度越快,突出的距离越远;应力主导型的突出中应力在突出孕育、发生的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瓦斯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煤与瓦斯突出的难度,但当瓦斯压力过小时,将会限制灾害的发生;动力扰动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影响是其导致煤岩间裂隙拓展发育,促进瓦斯解吸,当应力水平较低时,动力扰动也可以成为突出发生的诱因。
2025年06期 v.56;No.612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王建国;王博兰;韩敏;
呼吸性粉尘由于粒径小,更容易进入呼吸道深部,且在巷道中悬浮时间长难以沉降。为改善综掘工作面呼吸性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以凉水井矿42207辅运巷道掘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根据综掘工作面实际情况建立掘进工作面物理模型,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对压入式通风条件下巷道中的风流情况和呼吸性粉尘的运移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压入式通风系统下,呼吸性粉尘在巷道内的运移主要受风流影响,风流的运移特性可分为涡流区、射流区、回流区3个区域;呼吸性粉尘在单一风流作用下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密集分布不同,在掘进工作面处,高速射流携带大量呼吸性粉尘聚积在工作面和掘进机之间,掘进工作面平均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高达2 300 mg/m~3左右;掘进机附近即巷道前15 m内,呼吸性粉尘受掘进机上方和后方涡流的影响,大部分粒子在涡流处积聚,其余一部分沉降在巷道底部,另一部分受风流作用沿巷道左侧壁面继续向后方运移,巷道左侧平均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达1 000 mg/m~3以上;远离掘进工作面无掘进机阻挡后,风流发生扩散,风速减小,但由于呼吸性粉尘粒径小仍然有大量粒子长时间漂浮在巷道中难以沉降。
2025年06期 v.56;No.612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陈清华;张俊伟;程迎松;张旭;程建华;
近年来,由于基于图像识别的粉尘检测方法不存在安装和检测范围局限性等问题,因此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发展,但现有方法实时性和准确性仍需提升。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5算法的粉尘图像检测方法。首先,对现有YOLOv5算法主干网络以及Neck网络进行改进,将轻量化网络GhostNet替换原有主干网络,以降低网络参数,再输出3个特征层;然后,针对主干网络输出的3个特征层,施加注意力机制CA,增加网络精度;最后,设计消融实验和对比实验验证改进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改进算法的平均检测精度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能达到92.11%,检测速度达37帧/s。
2025年06期 v.56;No.612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邵秋冬;裴文博;李其平;任兴鹏;赵鹏翔;田燕彪;郭利;
为研究含构造煤组合体试件的力学特性,以某高瓦斯矿井煤层赋存特征为基础,开展含构造煤组合体加载破裂过程力学特性测试试验,同时通过引入分形维数定量分析含构造煤组合体试件裂隙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含构造煤组合体试件的抗压强度与构造煤厚占比呈负相关关系,构造煤厚占比0~100%对应的抗压强度变化范围为22.94~7.65 MPa;峰值应变和峰值应力点分形维数均与构造煤厚占比呈正相关关系,构造煤厚占比0~100%对应的峰值应变和峰值应力点分形维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21%~1.80%、1.171 4~1.196 7;含构造煤组合体试件随加载应力的增加其分形维数均表现为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构造煤厚占比越大,发生破裂时其对应试件的表面裂隙发育混乱复杂程度更高。
2025年06期 v.56;No.612 12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程燕学;王辉;靳为华;牛帅;
无煤柱开采技术在我国煤矿开采领域应用广泛,孤岛工作面形成后受到强采动的影响,导致采动巷道在煤层掘进时巷道大变形失稳现象频出,成为现阶段巷道支护的难题之一。为解决“L”形工作面巷道拐点围岩变形破碎严重、支护保障困难的问题,以程村矿“L”形孤岛工作面巷道拐点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等综合研究方法,探究了14071“L”形工作面拐点破坏特征和不同支护强度对于回风巷塑性破坏区域的影响,研究了“L”形工作面巷道拐点区域破坏机理及应力集中环境下巷道的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巷道拐点区域支承压力集中系数增加,巷道帮部因矸石挤压造成塑性损伤范围较大,导致普通支护主体结构破裂,无法有效抑制巷道围岩大变形;研发的抓顶固底护帮一体化挡矸板能够控制沿空掘巷帮部变形,该挡矸板使围岩变形量减少50%,为控制此类围岩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2025年06期 v.56;No.612 13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张建阳;范洪冬;朱向阳;孙明虎;
矿井关闭后,其上覆岩层及地表会再次发生变形,影响建(构)筑物安全运营。由于关闭矿井缺乏监管,导致地表形变时空演化规律及预测预警模型研究不足。为此,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目标雷达干涉测量(Distributed scatt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S-InSAR)、时间域高通滤波(Temporal High Pass Filtering, THPF)以及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LSTM)相结合的关闭矿井地表形变预测模型。以98景Sentinel-1A升轨影像为数据源,首先利用DS-InSAR方法联合PS(Persistent Scatterer)和DS点获取徐州西部关闭矿井2019-11—2022-12的时序地表沉降信息;然后利用THPF分解原始沉降序列获取高频和低频序列沉降信息;之后采用LSTM完成高低频子序列的形变预测,将高低频子序列预测值叠加获取最终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DS-InSAR监测点密度分布均匀,监测结果水准实测形变间的决定系数达到0.95;相较于LSTM模型,THPF-LSTM模型在预测点位上的最大均方根误差(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为3.0,最大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2.4,最大校正决定系数(Adjusted R-square)为0.9,优于传统LSTM模型的4.5、3.9和0.6,模型综合预测精度提升20%以上,能够准确反映出关闭矿井地表形变的趋势和波动性,可有效提高短期内关闭矿井沉降预测精度,实现了关闭矿井地表形变监测和预测的一体化分析。
2025年06期 v.56;No.612 14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徐帅;姬广忠;高亚宽;焦文杰;何帝秀;
随掘地震勘探技术是煤巷掘进智能化发展中的重要勘探手段之一,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比,具有安全、高效、探掘同步等优点,能够提高掘进生产效率和保障掘进生产安全。针对随掘震源的特点,研究掘进机截割头受力方式,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将随掘震源真实数据加载到三维断层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得出径向、横向、竖向分量相关结论(径向、横向、竖向分量简称为x、y、z分量);在随掘震源受力分析基础上,对每个受力点加载雷克子波点震源并模拟单炮震源,验证随掘记录互相关处理有效性。结果表明:随掘x分量互相关处理过后效果较差,y分量和z分量互相关处理过后,分离的单炮记录波形完整;在x分量上,折射横波和Rayleigh槽波能量较强,随掘记录中2组波相互干涉,导致互相关处理效果不佳;在y分量上,Love槽波能量较强,随掘记录经过互相关处理后能够分离出Love槽波;在z分量上,随掘记录通过互相关处理后能分离出Rayleigh槽波;y和z分量断层落差小于煤厚时,落差越大,随掘记录互相关处理过后反射波越明显,落差超过煤厚时,反射波变化不大;断层夹角在45°~90°范围内,随掘记录y分量互相关处理后反射波能量变化不大,z分量则是断层夹角越小,随掘记录互相关处理后反射波能量越小。
2025年06期 v.56;No.612 15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2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龚固;刘增辉;张若飞;张君宝;吴子扬;马凡泰;
针对采空区坚硬顶板难以垮落,造成巷道矿压显现剧烈的问题,以经坊煤矿八采区运输巷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的方法,运用水力压裂技术研究了巷道应力转移机理。结果表明:3-8072煤巷向煤柱侧预裂切顶的最佳高度为25 m,最佳角度为30°,切顶后采区运输巷附近高应力明显降低,煤柱侧垂直应力由33.79 MPa降为17.7 MPa,降幅为47.6%;水力压裂后,采区运输巷拱脚处被切断,导致拱脚右移,因处于宏观应力壳大结构下而保持长期稳定;通过该技术可以改变坚硬顶板悬顶结构,阻断高应力向巷道传递,从而对巷道进行了有效保护。
2025年06期 v.56;No.612 165-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5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王岩;
为揭示地应力对CO_2相变爆破裂纹扩展及振动效应的影响规律,基于LS-DYNA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不同地应力下CO_2相变爆破裂纹扩展特征和振动效应。结果表明:在等双轴地应力作用下,CO_2相变爆破产生的裂隙区和粉碎区呈圆形,随着地应力的增加,裂隙区半径呈先快速减小后缓慢减小的趋势,粉碎区半径呈先降低后稳定的趋势;各向异性地应力作用下,裂隙区扩展呈椭圆形,裂纹优先在最大主应力方向上扩展;速度时程曲线呈双峰振荡结构,在等双轴地应力作用下,随着地应力的升高,第一速度峰值逐渐降低,第二速度峰值逐渐升高;各向异性地应力作用下,随侧压系数的增加,水平方向上第一峰值速度逐渐降低;垂直方向上,第一峰值速度逐渐升高;岩体中应变能的不对称释放产生SH波。
2025年06期 v.56;No.612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